清新区龙颈镇龙北村积极开展“净美家园”行动,人居环境焕然提升;山塘镇恒平村红砖民屋换上“新装”,通过“小投入”实现“大变化”;太平镇山心村依托本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优化乡村文化空间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空间内涵……
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镜头,是清新区打造的系列样板村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清新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在样板村的示范下,带动更多乡村和村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共同助力、形成合力,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村庄清洁打好底色
绿池满晴波,荒畦变绿秀,阡陌通人家,乡村焕新颜。走进龙北村,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村道通村达户,规整有序的民居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美观实用的“四小园”遍地开花,这一切都得益于村庄清洁行动的深入推进。
为更好地开展“净美家园”行动,龙颈镇结合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活动,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向纵深发展。作为村庄清洁的难点和痛点,龙颈推进以垃圾、厕所、污水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截至目前,全镇已建立了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模式和设施,垃圾运输压缩车增配至8辆。完成了17437座农村厕所改造,包括17245座户厕和192座公厕。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已达72%,每年管护次数达到1600次。
扩大至全区层面,清新制定《清新区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工作重点,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乱拉、乱搭、乱建”整治等工作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源自全区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清新全区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转运处理,实行“零填埋,全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区有2396 个村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85.02%。此外,全区拆除危旧房屋、乱搭乱建、违章建筑74间,整治村庄闲置地,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47个,推动人居环境换新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农房焕新增添彩色
在恒平四村,两排红砖民屋换上“新装”,米色线条勾勒的窗框和点缀的腰线恰到好处,小公园小巧精致、绿意盎然;在恒平七村,因地制宜开展“四小园”的规划和修缮,使用泥砖围砌底座,搭配黄色篱笆,坚实耐用的同时,与周边环境映衬得相得益彰,整体风貌进一步提质美化。
恒平村是清新集中力量培育样板村的之一。为更好地探索农房风貌和环境美化经验,当地坚持示范引领树典型,以点带面引领全域通过“小投入”实现“大变化”,推动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由“量变”转向“质变”。
为更好地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清新编制了《清新区民宅设计方案图集》,发放至各镇、村居,供村民新建房屋参考选用。同时打造三个样板村,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先行、串点成线的方式开展农房美化提升建设,以“绣花”功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7月,清新区已完成龙颈镇龙北村、浸潭镇六甲洞村样板村打造;山塘镇恒平农房风貌计划预计9月份可以完成整治。
此外,清新还通过校地携手,发挥大学生志愿队伍的帮扶结对作用,以农房微改造为主线邀请师生在农房外立面添上一幅幅当地人文色彩浓厚的主题墙绘,为乡村增添斑斓色彩。目前,全区依托“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收集74个镇村服务需求,40所高校的47 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顺利完成线上结对。
文化赋能突显特色
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随着“五大行动”的深入实施,清新各地正不断优化乡村文化空间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空间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空间效能,稳步推进建设新型乡村文化空间。
在秦皇山区的腹地山心村,村中立足红色遗址,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重要史实线索超100条,让红色文化成为村中最亮眼的特色。为激发红色活力,山心村通过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例如,开展“红色讲解员技能大比武”、山心村“理论圆桌说”——践行“百千万工程”专题宣讲、秦皇山研学基地开展户外拓展等多场活动,持续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文化需求。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24场次,参加人员达700余人次。
新型乡村文化空间少不了特色乡村文化内涵。立足地方特色文化,清新还利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敦睦学堂打造“乡情文化展厅”,打造三坑安庆乡村非遗记忆馆、禾云镇沙河鸟笼展馆、浸潭镇新寨村乡村“微博馆”等。在乡村一级,葵背村、下迳村、沙河村三个特色村已建成“两中心”融合发展试点为样板,营造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空间。
此外为提升村民就近参与文明实践便利性,清新还打造和优化各类乡村文化空间,构建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在已经启动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中,全区181个村(社区)达成目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来源:清远日报/樊乾 通讯员/张滨)